如果這個特例變成常態的話,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?

公司的既有流程,一定是經過討論、驗證過,尤其大多數公司都通過ISO認證,每一個流程一定是很嚴謹的。但是在公司運作過程中,偶而會出現一些緊急事件,基於時間緊迫性,這些緊急事件會作個案處理,但是,如果這個特例變成常態的話,那我們要如何應對呢?

每一家公司都會有一個ECN(工程變更通知,Engineering Change Notice)的制度(ch. 2.3.13),為了因應客戶、市場、品質或技術之需要,產品需要進行零組件、程式、製程之工程變更,ECN流程必須傳簽到相關人員,對工程變更進行討論和驗證,以作為量產階段執行工程變更的依據。

然而當公司發展到一定的規模,細分出來的部門越來越多,文件傳簽的速度就會很久,以系統產品為例,也許就會牽涉到研發硬體、研發軟體、機構、安規、環保、採購、品管、製造、業務…等部門,除了要傳簽到工程師,還要簽到部門主管。有時候這個工程師在國外,那個主管在忙開會,雖然文件傳簽改成電子化,但是工廠設在國外,因為各地區時差的問題,往往沒辦法在短時間內,完成這份文件的簽核作業,偏偏產線對策如箭在弦上,整廠大軍都在等這份ECN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嚴謹而且變態是品管人員應該有的性格?!

品管的把關有兩種,看要依照產品規格把關,還是要幫客戶把關?如果是產品規格,那就按照產品規格和研發規格來進行檢驗測試,但其實這是不夠的;因為客戶使用的環境經常不是實驗室裡面所能想像的,所以品質問題是量產之後才開始。使用產品的客戶端根本不會管你是什麼規格,只要發生問題,就直接去找供應商算帳,或是直接在網路上散布加油添醋的開箱文。產品所宣稱規格或是使用說明書上面的警語,只是避開法律責任;但是為了公司的信譽,公司還是得乖乖的買單,否則客戶不會再回來買下一個產品。

話說品管人員必須要變態,其實也不為過,因為客戶在常態的環境下使用產品,不容易把產品用到壞掉;經常都是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下,才會發生問題。品管的高度,不應該只是檢驗公司的產品,而是要幫客戶把關。
就以日本Canon在台灣分公司開發第一台照相機為例,品管依照產品品質規範去檢驗照相機會不會進沙子。依照國際標準所規定防塵等級,在完成防塵試驗後,品管部門還去海灘上拿沙子來,因為沙子的硬度跟測試用粉塵不同。測試通過後,又改變主意,改從日本北海道,空運最細的沙子過來。為什麼?因為品管說:台灣沒有這麼細的沙子,而這個照相機是要賣到全世界各地。這就是品管的態度,也決定Canon品質的高度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,引起我的關注,利用這個案來探討供應商管理

故宮南院、世大運籃球館 廠商造假 用到假貨 防火塗料不防火

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61027000679-260106

 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,引起我的關注:

引述:進口黃豆 97%都是基改
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focus/paper/1045822

換句話說,我們眼見為憑的國內到處都有標榜非基因改造黃豆食品,總共佔了3%?若基改食品大多數用來榨油或是飼料,那麼也有60%以上的食品是基改原料。這和一般賣場看到的標示經驗法則完全相反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如果一個產品開發需要一年的時間,那麼「產品開發失敗」所代表的意義,就是除了財務的損失之外,更代表產品的競爭力退回一年之前,甚至於退回兩年之前。為什麼是兩年呢?因為開發一個有競爭力的產品,是朝下兩個世代的機種來開發,要跳過一個世代,避免與競爭對手硬碰硬,而非只是開發下一個世代的機種。當開發失敗,讓公司只能拿之前的機種去跟別人做競爭,等到下一個新機種要銜接上來,又需要再等一年。這段時間失去競爭力所造成的損失,不是光從帳面上的數字就可以看出來,甚至於因為品質問題造成的損失 客源或是賠償,那更不是一兩年之內所可以挽救的。

 

開發產品(Ch. 2),一開始從市場評估開始,這段期間所耗費的時間,往往比研發階段要久,收集相當多的市場資訊,用了一段時間來撰寫出產品規格。或許所花費的費用不是物料跟人力的損失,但是整個公司的時間就因此而浪費掉。

到了研發階段,密集投入研發工程師的人力,做各種的設計驗證,所造成的研發費用損失,大概可以從ROI (Return On Investment) 估算,但是無形的成本包含:研發秩序的錯亂、士氣的打擊、人才的流失等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戴明說:「品質是總經理的事。」
在書中特別把這個觀念獨立成一個章節(Ch. 1.11):「管理審查是總經理的事。」
三星在第一次Note 7爆炸之後,恢復生產出貨,只花了短短幾週的時間,不知道有沒有做好品質的驗證。本文要探討的是:「是誰下令出貨?」

Canon公司的品質一直沒被挑剔過,以前台灣Canon潭子工廠的朋友很驕傲的告訴我:「Canon的(照相機)本體,世界無敵。」,雖然照相機是Nikon和Canon爭霸的局面,世人對Nikon鏡頭的接受度比較高,即便如此,Canon員工對於自家的產品,引以為傲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書本84頁提到,一個組織的素質和應變能力,可以從ECN的切入能力來檢視。
爆炸事件發生之後,三星為了減少損失,只給主要市場國家退貨,給次要市場國家僅有換貨等不平等待遇;此時還想藉病入膏肓的Note 7抗衡iPhone 7,只是停止原機的銷售,做了更換新機的動作,但是歹戲拖棚,爆炸事件一爆再爆,終究逃不過停產。

三星從「舊機退修、換貨」到「全面停產」,短短兩個月不到,可以看得出三星在打什麼如意算盤。自從第一次爆炸出事之後,三星捨不得停產,因為物料都已經備料了、生產線不只開出一個、 模具也開出好幾套、還有更多的量產設備。如果第一次爆炸,就直接宣布暫停的話,物料的錢要付、 作業員的薪水也要付,損失慘重;而且就找不到機種與iPhone 7相抗衡,沒賺到的錢比損失的錢多更多。
從原機爆炸到新機爆炸,不到一兩個月的時間,換句話說,ECN的驗證,恐怕只有一兩週不到。在這一兩個月的時間,三星依舊進行量產,對於原機也可能只有更換電池的動作,既有的半成品,不去維修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根據三星的官方報告:Galaxy Note7燃燒事故起因證實來自於電池。三星承諾後續全新版Galaxy Note7將不再使用原電池供應商之零件,換採用全新電池供應商。雖然這次是三星自己的SDI電池爆炸,但是對於手機系統而言,SDI電池部門算是手機系統部門的供應商。因為電池的專業不是手機系統工程師的專業,所以工程師在研發階段最容易忽略的就是電池方面的安全問題。

因此,三星手機衍生出另外一個問題,應該算是供應商的問題。

 

手機研發工程師的專業在於系統設計,只專注在手機系統,對於電池內部設計可能是一無所知,只關注電池與研發系統整合的問題,只能針對電性性能來做實測評估;可能在EVT結束之前,測試幾個樣品之後,就轉到品保單位做驗證,此時VQA必須發揮強大的功能,對於電池不能只要做定性的分析,還要做定量的測試,才能進行承認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三星新款手機 Note 7 自推出後發生爆炸事件,引起全球的安全恐慌,先來回顧它的新聞事件:

824日:Samsung Galaxy Note 7發生第一起爆炸事件,但原因懷疑是使用了非原裝充電器所導致,因此事件並沒有正式爆發

隨後,在世界各地陸陸續續發生了約30多起Galaxy Note 7電池爆炸事件。

830日:Samsung第一次發聲明,表示將加強產品的質量,全球延遲發貨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書中第69頁提到「開會的目的是避免誤會,而不是解決問題。」如果開會才開始作臨場反應機智問答,經大腦思考便信口開河,只淪為淺碟子的思考,對開會討論是毫無幫助的。一個發言者的思考沒有沉澱,在會議上被拱出來作臨場反應,最後再經由民主表決...,這真是災難。

如果說台灣公司工時太長或是全天責任制,絕對是主管的問題。主管若無法在公司規定的工作時間內,帶領部屬把工作執行完畢,就是稱為無能、失職。而第一個要作時間節約的,就是開會。

 

開會有很多種,例如:1. 把相同功能的人集合在一起討論問題;或是:2. 把所有不同功能的人集合在一起討論問題。

文章標籤

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