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面所述的供應商管理四部曲是從流程的角度來談如何管理供應商,供應商的類型以提供材料或半成品為主,這種類型的供應商可以透過檢驗和稽核來確保材料或半成品的品質。然而,供應商不一定是提供材料或半成品給公司,有一些是提供智慧財產,例如:翻譯作品。文字翻譯是一個集合各個領域專業知識的行業,有財經專長的翻譯師不一定有能力翻譯工程領域的文件,有理工專長的翻譯師不一定有能力翻譯醫學領域的文件,有醫學、財經、理工專長的翻譯師不一定有能力翻譯文學作品,一個再怎麼大的翻譯社,不可能雇用不同領域的人材成為自己的員工,因為必須網羅不同領域的翻譯人材,成為該翻譯社的特約翻譯師。正因為大部分的翻譯社沒辦法養得起夠格的翻譯師,幾乎都把案子外包給外面的翻譯師。翻譯社與翻譯師的關係,就是公司與供應商合作的關係,翻譯社自己本身要如何做好品質把關的角色,雙方要如何進行合作,都是一門學問。因此不應該把格局限制在買賣關係,也不應該為了壓低價格而一昧的更換翻譯師,以尋找價格低廉的翻譯師,不重視供應商管理的翻譯社,只會降低譯稿的品質,最後終將被市場淘汰。
因此應該回歸到公司的制度面來進行管理,我們就從三個層級來檢視翻譯社:有沒有把關?有沒有能力把關?如果超過能力怎麼辦?
一、有沒有把關?
一些小型的翻譯社沒辦法養得起專職審稿,因此他們無法扮演起品質把關的角色,當接到客戶的稿件後,就轉手給翻譯師進行翻譯,拿到譯稿後再轉手交回給客戶,完全沒有把關,一旦譯稿在客戶端被發現有錯誤,千錯萬錯都是翻譯師的錯,大不了就把翻譯師淘汰,尋找替代的翻譯師。像這樣的翻譯社說穿了不過就是一個仲介公司,負責接案,然後以不到一半的價錢轉包給翻譯師,從中謀取利潤,自己本身完全不做品質把關。
像這種翻譯社,最需要的是尋找夠格的翻譯師,不能只以價錢為導向,尋找價格低廉的翻譯師,相反的,應以品質為導向,給予翻譯師的定位是翻譯和審稿,因此應多花一點成本,與翻譯師交心,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,翻譯師會從翻譯社的態度中給予回饋,在完成稿件的翻譯後,也會細心的審稿,交出有品質的譯稿。
二、有沒有能力把關?
一些中小型或大型的翻譯社會雇用1~2名專職審稿者,讓他們無法扮演起品質把關的角色,在譯稿交給客戶前,進行審稿,然而這些專職審稿者夠格嗎?
即使有些翻譯社有安排品質把關的角色:專職審稿者,可是把關者不夠格,很多翻譯師明明交出正確的翻譯稿,卻被把關者改成錯誤後交出去,這時候倒霉的永遠又是翻譯師。因為一旦譯稿在客戶端被發現有錯誤,千錯萬錯還是翻譯師的錯,把關者不可能把錯推回自己身上,翻譯師成了代罪羔羊。
專職審稿他們有沒有能力把關?在發現有問題時,他們是否會跟翻譯師作確認?還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來修改稿件?
因此,配置專職審稿的翻譯社,還需要建立再確認的流程,不能讓專職審稿的權力無限放大,專職審稿者的能力和品格也應被檢視,專職審稿只是問題的發現者,一旦發現問題,需要把問題反應給翻譯師,與翻譯師作討論,一切的修正,需要回歸到翻譯師。這是對翻譯師專業的尊重,也是交出有品質譯稿的關鍵流程。
三、如果超過能力怎麼辦?
專職審稿的專業素養畢竟有限,不可能精通每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,因此,如果超過自己的能力,怎麼辦?就交給專業,當接到有難度或專業度高的稿件,就要跑試譯流程,進行翻譯師的篩選,找出此專業領域的翻譯師,此時專職審稿的角色就是校閱者,當發現問題時,必須把問題反應給翻譯師,與翻譯師作討論,一切的修正,需要回歸到翻譯師。
眼前的商業利益絕對不應該凌駕在品質之上。慎選翻譯師,尊重翻譯師,並且與翻譯師建立長久的合作關係,才是管理之道。如果一再的惡性循環,翻譯師很快就會被犧牲了,翻譯社也永遠無法壯大長久。
不管在那一個產業,與供應商之間絕非「零和賽局」,而是共謀最大的利益。該給廠商賺的,就應該給人賺,當公司獲利時,適當的給予供應商一點回饋,以及給予供應商應有的尊重,更能取得供應商的忠誠度,建立公司與供應商之間的雙贏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