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前一章已經就先針對的繪製作說明,接下來再針對 的判讀作說明。

 

是用來了解製程之變異情況:

管制圖之理論首先由蘇華特(Walter Shewhart)博士提出,蘇華特博士認為在生產過程中,影響品質差異(產品變異)之原因分為機遇原因(自然變異)和非機遇原因(非自然變異)。製程中隨時都存在自然變異(但須在控制內),當一個製程只存在機遇原因時,我們稱此製程為穩定。非機遇原因是偶而出現,但對製程之影響性卻相當大,如果製程受到非機遇原因影響,則製程為不穩定或製程失控。利用管制圖,我們幫助我們尋找變異原因,採取改善行動。

為了能有效使用管制圖,必須先要建立一種基準以便衡量製程是處於異常或管制下,而基準點就是指管制界限(UCL,LCL),管制圖之管制界限是將常態分配圖形轉90度後,於平均值處作成中心線(CL),平均值加減三個標準差處作成上管制界限(UCL)與下管制界限(LCL)。

當製程處於管制下:

(1)管制圖上的所有點都在上下限之內。

(2)點的分佈趨勢沒有特殊的形狀。

相反的,當製程處於異常時:

(1)有些點會越出上下界限(UCL,LCL)外面,或處於上下界限的上面。

(2)雖然所有的點都處於上下界限之內,但是形成一種特殊的排列形狀,例如偏向某一邊。

 

對於超出上下界限之外的點,代表製程處於異常狀況,必須採取改善行動。管制圖若處於管制狀態時,則製程就處於穩定狀態。為了維持這種狀態,會將解析用的管制界線延長,製作製程管制用管制圖,稱為管制用管制圖。其判斷標準如下:

◎連續二十五點以上出現在管制界限內時。

◎在連續的三十五點中,出現在管制界限外的點不超過一點時。

◎在連續的一百點中,出現在管制界限外的點不超過兩點時。

其判讀原則如下:

Case 1:有一點在A區之外,可能是原料、機器、設備、人員能力、量測儀器等改變造成製程變化。

Case 2:單邊連續三點中有二點在A區或A區之外,可能是新物料的投入、新機械工具設定等而造成製程偏移。

Case 3:單邊連續五點中有四點在B區或B區之外,可能是新物料的投入、新機械工具設定等而造成製程偏移。

Case 4:連續六點持續上升或下降,可能是工人疲勞、工具或設備逐漸磨損或損壞、溫度或濕度逐漸變化等而造成。

Case 5:有八點在中心線兩側,但C區並無落點,可能是物料品質之大型差異、有兩台或更多的機器之數據繪製於一起、測試方法或設備出現大型差異等。

Case 6:連續九點在中心線之單側,可能是製程穩定度已出現重大偏移,造成管制上下限失效。

Case 7:連續十四點交互一升一降,可能是任何每日或每週之化學、機械或心理事件的影響、抽樣的頻率和製程因素變動的頻率相同。

Case 8:連續十五點在中心線上下兩側的C區內,可能是抽樣母體(來源)經過篩選已剔除較差的落點。

arrow
arrow

    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