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看到的一則新聞,引起我的關注:

引述:進口黃豆 97%都是基改

http://news.ltn.com.tw/news/focus/paper/1045822

換句話說,我們眼見為憑的國內到處都有標榜非基因改造黃豆食品,總共佔了3%?若基改食品大多數用來榨油或是飼料,那麼也有60%以上的食品是基改原料。這和一般賣場看到的標示經驗法則完全相反。

 

一直以來,豆類製品是大多國人的家常菜,每天的飲食習慣都離不開:豆腐、豆干、豆皮、豆漿…, 在選購豆類製品的時候,民眾都會特別注意商品標示,優先挑選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的豆類製品,但當看完這則新聞後,說明民眾買的「非基因改造豆類製品」,不一定是使用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做出來的,頓時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,到底誰欺騙了我們?是豆類製品加工廠?還是原料供應商?

 

根據食藥署的統計結果:全台進口黃豆有97%是基因改造黃豆,進口黃豆268萬噸只有8.04萬噸是非基改黃豆。一般賣場的經驗,剛好與統計數據相反,幾乎97%的產品都是標榜使用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,因此極有可能是原料供應商,他們把進口的「基因改造黃豆」,分成小包裝,貼上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的標籤,再賣給豆類製品加工廠或下游商家。

也有可能是原料供應商在分成小包裝後,確實貼上「基因改造黃豆」的標籤,豆類製品加工廠或下游商家明明就知道購買的是「基因改造黃豆」,卻在製作成豆類製品後,標榜是使用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,反正消費者也分辨不出來。

 

假設是原料供應商的問題,因為「基因改造黃豆」和「非基因改造黃豆」無法從外觀作判斷,必須委託第三公正檢驗單位作檢驗,對於一些小型的豆類製品加工廠或下游商家來說,他們根本上不可能有人力和財力來做確認,因此食藥署的下一步,應該是清查原料供應商的標示是否與實物相符,假設原料供應商的標示與實物相符,接下來就要追蹤購買「基因改造黃豆」的豆類製品加工廠或下游商家,他們是否照實標示原料?透過一步一步的檢驗和檢查,找出那一個環節出問題,揪出不法業者,還給消費者一個安心的購買環境。

 

從品質管理系統來看,食藥署目前只做到PDCA循環(Ch. 1.2.5)的第二步Do執行,還要繼續往下進行Check檢查和Action處置,找出「誰欺騙了消費者」,並繩之於法,才能真正的改善台灣食品安全。

 

 

猶記得塑化劑風暴,基改食品比塑化劑更加複雜,食品安全已經成為國人的疑問。食藥署必須往下一步前進,才能讓統計結果有意義,否則就只是帶給消費者恐懼。

arrow
arrow

    兩本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